在党建引领下,旌德县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村企共赢的新路径。全县63家企业积极响应号召,企业到39个村实施“兴村”项目71个,其中参与投资经营类企业52家,投资兴村项目总数56个,带动村民就业323人,参与公益捐赠类企业15家,公益兴村项目总数15个。
鼓励利益联结,带动就业增收。建立政企联系制度,以党建为引领,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带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也促进了村企的共建共联共赢。例如,旌德县灵芝行业协会在党建的引领下,与全县8个村共建灵芝种植基地1000余亩,带动近千名农民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聚焦产业振兴,推动项目对接。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建立了“基层党组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统筹利用项目资金等要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例如,该县旌阳镇五个社区(村)在党建的引领下,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共同打造了宣城市首家县级物流产业园,成为旌德县首个探索盘活资源、抱团发展、联盟共建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目前,产业园已吸纳全县19个村(社区),每年为村(居)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2021年至2023年,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运营,促进村集体经济收益1122万元。
推进金融支农,强化政策宣传。积极对接金融支农协作新机制,推进“劝耕货”“茶叶·丰收货”“活体抵押货”等多种金融产品,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多渠道提升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其中,宣城瑞车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共为全县13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资金。德县还建立了政府与银行风险共担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旌牛货”专项贷款产品,该县农业商业银行投信旌德黄牛产业协会1亿元,推出发展德黄牛产业专项货款,宣城市德县院和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以肉牛活体抵押,成功获得徽商银行旌德支行货款,此笔货款是宣城市实施“秸秆变肉”工程以来的首笔肉牛“活体抵押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