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暑意正浓。安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版书镇,在这片红色热土与希望田野上,开启了一场为期多日的实践之旅。青年学子们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场馆,通过产业调研、非遗体验、红色研学等多元实践,用脚步丈量大地,以专业赋能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书写青春担当。
田间地头问农事,专业智慧助振兴。“蓝莓枝条修剪要保留健壮结果的母枝,这样才能保证来年产量。”在版书镇徽王蓝莓种植基地,管理人员汪志平的讲解让同学们听得入神。聚焦蓝莓、黄精等特色产业,实践团队首站便深入100余亩蓝莓种植基地,详细记录花期管理、仿野生栽培、有机种植等技术要点。
在智明家庭生态林场负责人王智明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山间步道深入黄精仿野生栽培区,只见林下套种的黄精叶片翠绿,块茎在腐殖土中悄然生长。“黄精喜阴湿环境,这种林下种植模式既不占用耕地,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我们摸索出的生态种植好法子。”王智明耐心地介绍道。
基地里,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测量植株株距行距,还有的与种植户交流有机肥施用周期,详细掌握仿野生栽培的技术规范。通过发放“百校千镇万村”专项问卷、与种植户面对面访谈,系统收集产业规模、销售模式、政策需求等一手信息。
红色场馆悟初心,精神血脉永赓续。“这尊马克思银像是革命先辈梅大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承载着皖南地区最早的红色火种。”在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党支部旧址——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梅旌俊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受震撼。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系统学习党支部创建历程,探访梅大栋、梅大梁故居,专访革命先辈后人梅春平、梅旌俊,通过影像记录与口述史料收集,深挖红色家庭的感人事迹。
在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胡明纪念馆,队员们沿着“一个中心六个人物一条主线”的脉络,在文献、图片与实物中重温皖南地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
非遗传承探新路,文旅融合献良策。“木活字印刷要经过选字、排版、刷印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耐心。”在版书镇木活字印刷体验馆,省级非遗的古老魅力让队员们沉醉。沉浸式体验中,大家不仅感受着传统技艺的精妙,更思考着非遗活化的时代命题。
围绕“非遗 + 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实践团同该镇文旅工作具体负责人,详细了解政策落实成效与发展瓶颈,通过问卷收集村民意见。
此次旌德之行,安徽农业大学实践团以专业所长,用青春脚步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团队表示,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实践成果转化,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绚丽绽放。